高精度、大推力、可调节行程、非标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17328324199

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伦理反思

发布时间:2024-04-25 06:51:24 人气:141 次 来源:bob天博

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伦理反思:

  题目有改动。原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2022年8月2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自然辩证法通讯》《浙江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学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协办的“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云端召开。来自全国高校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介绍了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关于成立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 员会的决议,并主持大会选举投票环节。经过参会代表投票选举,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和委员人选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任首届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等9位专家任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之后的“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丁德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研究员,赵月刚先后致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蒲传新主持开幕式,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主持闭幕式。与会学者围绕“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工程与社会正义” “工程伦理的反思与建构”以及“工程与科学技术有关问题”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李伯聪教授作为中国工程哲学的创立者和开拓者,在本次论坛作了“‘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的主题讨论。通过梳理回顾国内外工程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特别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事件”的高度关注,他深入讨论了“叙事”“做事”“语言哲学”“工程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将“做事”作为工程哲学本体范畴的必要性,并对“叙事者”和“做事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深刻阐释,在“做事”现象中,人是“做事者”,事是“作、践行的对象”,中国古代华严宗“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的观点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以“通过工程理解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工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基础,工程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人类按照自己意志安排自身物质生活的具体方式,工程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随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干预的慢慢地增加,技术社会中的人和物都表现出机械性逐步驱逐自然有机性的特征,因此关于工程的自我约束也就成为一个客观要求。当代工程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复杂性,都把人类文明置于风险之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将人类推向能力的终极界限处,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的主体性问题,并通过教育等方式,维护工程正义,使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和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就“工程共同体新观察”的主题展开讨论。他以大兴机场这一巨型工程为例,探讨了工程和工程共同体的运作机制和组织特征,提出现实中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包含一个复杂的工程群,必须从哲学层面关注工程共同体的地位问题及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物际关系”“人物关系”。对于巨型复杂工程,有必要拓展研究视角,从“个体之间的关系”走向“组织之间的关系”。

  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作了“‘工程’概念谱系: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人工物”的主题汇报。他对李伯聪教授提出的“工程”概念及其演化路径进行了梳理,从词源学角度回顾了“工程”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外学界关于“工程”概念界定的不同维度进行了比较。他强调工程作为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在本质上区别于科学和技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功能,“工程”概念谱系遵循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人工物的脉络,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系统集成。

  工程作为公共物品,理应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着工程对公共利益的偏离甚至损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丁德科教授对“公众科学素质与工程正义”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科学素质慢慢的变成了经济社会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先决条件。历史变革呼唤促进公众科学素质,必须充分认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切实推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必须统筹考虑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公众科技文明素质、公众法治文明素质三个方面。

  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从“工程正义的两条研究进路”这一视角出发,对工程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实现“公共善”是现代工程活动的基本内涵,工程设计一定要满足公共利益。当前国内外学界关于实现工程正义有伦理学和政治学两条研究路径,现阶段工程正义的伦理学进路研究相对成熟,成果颇丰,政治学进路则处于“隐而未发”阶段,鉴于单纯伦理学进路难以解决诸多现实难题,因此有必要从工程伦理学走向工程政治学。

  上海交通大学陆群峰副教授围绕“公民科学与工程风险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工程风险治理中,公众参与工程风险治理不仅仅可以推动政治层面的科学民主化,还能够推进知识层面的科学民主化,因此,公民科学有其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公民科学有其边界和局限性,因而要走向一条负责任、适度的公民科学路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副教授以“气候工程中的环境正义问题分析”为研究焦点展开讨论。他指明了何为“气候工程”,总结了气候工程实施的两种主要技术路径:碳移除法和太阳辐射管理法。虽然当前气候工程尚未实施,但国际上已有学者提出气候工程这类大规模的技术干预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巨大挑战。在实施气候工程的问题上,必须对气候工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考量,伦理因素是影响最终决策的核心内容。

  新兴的工程与科技对传统伦理提出了挑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适应现实发展的工程伦理。

  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教授聚焦“想象力作为工程师的认知美德”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他通过疫情防控中的见闻引出在工程活动中必须关注“工程师缺乏想象力”这一现实问题。“想象力”在工程决策中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工程决策是实践推理,是针对未来的行为进行评价,在工程实践推理中,对可能事态的列举、对可能的行动选项的列举、对行动后果的判断、对行动的评价等均需要想象力的参与。有必要倡导以“想象力”作为工程师的认知美德,这涉及从想象到创造的构造性心理过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连庆教授围绕“‘没有伦理问题,只有有一定的问题’———技术伦理学的现象学基础”展开理论探讨。他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源始统一性出发,对技术伦理学的七个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伦理学的现象学基础就是此在的有限性和能在,现象学的技术伦理学并不提出任何具体的或肯定性的答案或标准,而是进行一种结构分析。面对新的科技,应改变和重构自由、自主、伦理责任等观念,重构整个伦理学的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以“面向中国实践的工程管理伦理探索”为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他指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工程腐败破坏行业环境,损害工程公正;工程建设导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追求政绩无视安全,无理压缩工期和成本。因此有必要通过“工程管理伦理”来解决目前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具体路径是对工程管理伦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和案例研究,构建起工程管理伦理的分析框架,以工程管理者为核心主体,基于中国国情思考工程建设的伦理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王亮副教授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出发,对弗洛里迪将人工智能体看作道德体和科克尔伯格将人工智能体视为虚拟道德体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作出人工智能体不是道德体的基本论断。人的自由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由意志,而是实践自由,即在现实中实现的了自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开放性,能够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带来AI领域的革命。

  工程与科学技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更好地理解科技,才能更好地理解工程,学者们就有关问题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南京大学蔡仲教授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一节中提出的“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指出科学划界问题至关重要。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关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界限,在科学划界问题上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正是划界的失败导致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出现,因此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在科学划界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以“设计与遗忘”为题进行了讨论。他将“物”作为思考遗忘问题的切入点,提出技术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对于创造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基础地位,但这一基础地位在生活中处于遮蔽状态。直至工业时代,设计在人类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才逐渐显现。设计被哲学遗忘并非偶然,而是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形而上学对存在的淡忘;二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本身关注内在性的逻辑,错失对外在性技术的关注;三是技术自身的自我隐藏性,遮蔽了通往设计的路径。

  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对“归纳逻辑学视角下的风险信念修正及风险决策”进行了充分讨论。她指出工程风险是指因工程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相关损失和损害的可能性,工程风险是二阶函数,是由客观风险和主观建构决定的,提出通过风险认知的主观贝叶斯分析和规范性决策理论与描述性决策理论进行风险决策。风险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状态相互作用,其方式会加强或降低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风险行为。

  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副教授围绕“‘灰色生态学’危机及其克服———维希留与技术批判理论新进展”展开论述,提出“灰色 生态学”概念揭示了不断加速的世界面临着距离污染、空间污染等挑战,并由此带来认知污染,具体体现为技术依赖症、内卷式生存恐慌、技术认知三种形式。灰色生态学通过速度揭示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技术对环境性质的深层影响之新维度,有助于深化对生态问题的理解。

  据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重要分支机构,专委会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复成立,并于2022年8月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和委员。专委会旨在发扬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传统,深化关于“工程”的研究,形成哲学、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发展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